-  贺静;李文标;周春燕;郭桂欣;肖颖;凌四海;
目的 研究安非他酮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羟安非他酮在不同血清基质(人混合血清、胎牛血清、服药患者血清)中不同条件(室温和冷藏)下的稳定性,为安非他酮的治疗药物监测(TDM)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分别考察安非他酮及羟安非他酮在室温(23℃)和冷藏(4℃)条件下不同时间点(室温6 h、12 h、24 h;冷藏12 h、24 h、48 h)的稳定性。通过计算偏倚[考察条件下安非他酮或羟安非他酮血清浓度/对照条件下血清浓度-1)×100%]评估降解程度。结果 室温条件下,安非他酮在人混合血清中6 h降解约30%,24 h降解约60%;在胎牛血清中6 h几乎不降解,24 h降解约8%~18%;在服药患者血清中6 h最大降解比例为10.49%,24 h降解比例为13%~64%。羟安非他酮在所有基质中24 h内均稳定。冷藏条件下,安非他酮在人混合血清中12 h降解约5%~12%,48 h最大降解约20%~30%;在胎牛血清中,12 h内几乎不降解,在服药患者血清中,12 h内降解不明显,48 h最大降解约10%。羟安非他酮在所有基质中48 h内均稳定。结论 安非他酮的稳定性受温度和血清基质的影响显著。在室温下,安非他酮在人混合血清中降解较快,而在胎牛血清中相对稳定。冷藏条件下,安非他酮的降解比例较小,但在人混合血清中降解仍较明显。羟安非他酮在所有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在进行安非他酮的TDM时,样本的保存条件和基质选择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2025年10期 v.28 72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晓敏;马庆玲;曹芮;包涵;梁亚楠;周峰;
目的 探讨去氢骆驼蓬碱(Harmine,HM)对老年小鼠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PND)的改善作用及其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将45只12月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每组15只。通过吸入七氟烷麻醉联合腹腔探查术构建PND模型,干预组于术前7 d至术后7 d连续腹腔注射HM,20 mg/(kg·d),对照组和模型组于术前7 d至术后7 d连续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术后第3天通过旷场实验评估小鼠运动能力,指标包括运动速度、路程及旷场中心停留时间;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指标包括逃避潜伏期和穿越原平台次数。术后第7天取小鼠海马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GSDMD蛋白,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活化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leaved cysteinyl aspartate-specific proteinase 1,Cleaved caspase-1)及STING-TBK1-IRF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 三组小鼠旷场实验中的运动速度、路程及旷场中心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显著减少,海马组织GSDMD、NLRP3、Cleaved caspase-1及STING-TBK1-IRF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显著增多,海马组织GSDMD、NLRP3、Cleaved caspase-1及STING-TBK1-IRF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5)。结论 HM通过抑制STING-TBK1-IRF3信号通路,减轻神经元焦亡,从而改善老年小鼠术后认知功能。
2025年10期 v.28 727-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惠卿;许志连;张定芳;洪顺福;
目的 比较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集采)与原研阿托伐他汀钙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为集采药物临床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纳入杭州市中医院入院前3个月未使用降脂药物的AIS/TIA住院患者,按阿托伐他汀钙片生产厂家分为集采组和原研组。规律用药3个月后,比较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下降幅度、目标控制达标率及复发再入院率等疗效监测指标;同时关注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各纳入92例患者,治疗3个月后,集采组与原研组LDL-C下降幅度中位数分别为40.94%和39.63%(P>0.05),目标控制达标率分别为53.26%和50.91%(P>0.05),患者复发再入院率间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两组的ADR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个别患者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肌酸激酶(CK)异常。结论 集采阿托伐他汀钙片用于AIS/TIA二级预防的疗效、安全性与原研药相当,可作为临床替代选择。
2025年10期 v.28 733-7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坤;张月辉;张良明;马丙锁;余婷;范科琴;宋方宇;晏子俊;
目的 基于AHP-TOPSIS法建立利伐沙班用于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TAVTE)的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并进行真实世界验证。方法 组建合理用药专家小组,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权威文献及药品说明书,形成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利用AHP法对标准进行重要性评分并计算权重,为TOPSIS法赋权。基于标准,应用加权后的TOPSIS法对2023年7月—2024年12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使用利伐沙班的TAVTE患者进行合理用药评价分析。结果 成功组建合理用药专家小组,筛选出指南、专家共识、权威文献共19篇,结合药品说明书确定评价标准,包括适应证、禁忌证、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给药方式、抗凝转换、重复用药、相互作用、治疗效果监测与处理、不良反应监测与处理、经济性、围手术期管理12个指标。AHP法得到上述12个指标权重系数分别为0.269、0.202、0.109、0.037、0.035、0.024、0.077、0.034、0.065、0.066、0.015、0.068,符合一致性检验,权重系数合理有效,表明该权重系数可用于标准中的二级指标赋权。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TAVTE患者168例,应用AHP-TOPSIS法进行合理用药评价分析,其中80例(47.63%)判定为利伐沙班使用合理,82例(48.81%)判定为基本合理,6例(3.57%)判定为不合理,不合理用药主要是用法用量选择不当等问题。建立的标准可用于合理用药评价分析。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利伐沙班用于TAVTE的合理用药评价标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评价方法。
2025年10期 v.28 737-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邵恒;李涛;袁宏中;蒋俊杰;
目的 评价贝伐珠单抗原研药(安维汀)及仿制药(安可达)在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六安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治疗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共116例。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贝伐珠单抗原研药(安维汀)患者51例(原研药组),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贝伐珠单抗仿制药(安可达)患者65例(仿制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给药后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费用。结果 有效性:两组患者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242和CA125)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仿制药组患者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4.6%和81.5%,而原研药组分别为62.7%和8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仿制药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8.0个月(95%CI:0.68~1.42),原研药组为18.3个月(95%CI:0.70~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包括蛋白尿、出血、动脉血栓、静脉血栓、高血压、白细胞减少、腹泻和胃肠道穿孔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济性:仿制药组患者治疗总费用和药品费用均低于原研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贝伐珠单抗仿制药(安可达)在晚期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与原研药(安维汀)相似,但更具价格优势。
2025年10期 v.28 745-7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丹妮;段雅琪;崔潆心;孙雪;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导致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发生情况,为ICIs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10月—202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1 233例使用过ICIs的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诊断、基因表达、ICIs首末次用药时间、联合化疗方案、不良事件发生时间、分级、治疗及转归等,并对上述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107例患者共计发生127例次irAEs,内分泌毒性(3.5%)发病率最高,且在各个ICIs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中均为最高;其次是皮肤毒性(2.2%);最易发生irAEs的药品是特瑞普利单抗(23.5%)和帕博利珠单抗(18.2%);毒性级别1级60例(43.2%)、2级45例(32.4%)、3级12例(8.6%)、4级1例(0.7%);不良事件主要发生在用药后前2周期。结论 irAEs累及多器官系统,以内分泌毒性和皮肤毒性最为常见。irAEs以1级、2级较为常见。irAEs可以发生在免疫治疗的任何一个周期,多数发生于免疫治疗的第1周期和第2周期。
2025年10期 v.28 749-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丽英;江洁美;罗强;刘丽萍;
目的 评估卡瑞利珠单抗的临床应用情况,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安徽中科庚玖医院使用卡瑞利珠单抗的患者病历,依据药品说明书、诊疗指南和临床指导原则,开展用药评价与安全性分析。结果 共85例患者使用卡瑞利珠单抗(247例次),其中一线治疗占70.59%。临床应用涉及17个癌症病种,66例(77.65%)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适应证,19例(22.35%)属于超适应证用药,涉及宫颈癌、结直肠癌、胆囊恶性肿瘤等多个癌种。5例存在不适宜药物相互作用,包括使用卡瑞利珠单抗的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广谱抗菌药物。卡瑞利珠单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8%,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等。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不合理使用现象,临床应加强管理,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用药,严格规范超说明书用药使用流程,密切监测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2025年10期 v.28 75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墨;廖艳萍;符永强;吴宇薇;
目的 评估术前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对预防瑞芬太尼所致儿童术后痛觉过敏的临床效果,探索更加优化的用药方案,为减少瑞芬太尼在儿童患者中引起的痛觉过敏探索新的临床解决方案及理论支持。方法 选择2023年1—8月在深圳市坪山区妇幼保健院行择期腹腔镜手术(ASA分级为Ⅰ级或Ⅱ级)的9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仅接受舒芬太尼麻醉)、瑞芬太尼组(仅接受瑞芬太尼麻醉)、联合组(瑞芬太尼复合艾司氯胺酮麻醉)。对三组患儿术后30 min的痛觉过敏区域面积、Wong-Baker脸谱疼痛评分、FLACC行为疼痛评分、术后不同时点Ramsay镇静评分、术后曲马多使用情况及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30 min,联合组切口处及臂内侧的痛觉过敏区域面积分别为(7.45±2.12)cm~2和(2.35±0.95)cm~2,均低于舒芬太尼组[(9.26±2.31)cm~2、(2.98±0.98)cm~2]和瑞芬太尼组[(9.41±2.24)cm~2、(2.45±0.79)cm~2](P<0.05);联合组术后30 min的Wong-Baker脸谱疼痛评分和FLACC评分分别为(4.36±0.25)分、(4.23±0.34)分,低于舒芬太尼组[(4.78±0.21)分、(5.62±0.23)分]和瑞芬太尼组[(4.92±0.32)分、(5.32±0.46)分](P<0.05);联合组术后平均首次使用曲马多时间为(0.82±0.04)h,而舒芬太尼组为(0.52±0.03)h,瑞芬太尼组为(0.61±0.12)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组术后6 h、24 h曲马多的使用量较舒芬太尼组和瑞芬太尼组降低(P<0.05)。三组患儿术后不同时点的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24 h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的应用在儿童腹腔镜术后疼痛管理显示出积极效果,能有效减轻痛觉过敏,降低疼痛评分,减少术后24 h内的镇痛需求,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2025年10期 v.28 760-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费爱丽;陈倩倩;岳卫清;
目的 探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差异及时间分布特征,为SSRIs致出血机制研究与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 提取FAERS数据库中2004—2024年的SSRIs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事件,分析患者人口学特征;采用Kaplan-Meier法可视化累积发病率,Log-rank检验评估组间差异;通过中位数描述诱发时间(Time-to-onset,TTO),利用威布尔形状参数检验解析风险时序特征。结果 共纳入296例SSRIs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事件。190例含TTO数据的报告中,65.26%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于用药后2个月内,其中36.84%集中于前14 d。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中位发病时间分别为32 d、20 d、19 d、19 d和29 d。威布尔形状参数检验显示,除氟伏沙明外,所有SSRIs的形状参数(β)值和95%CI上限均<1,提示此类不良反应呈现风险随时间递减的早期衰竭型特征。结论 SSRIs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主要发生在用药初期,需强化早期监测。该风险随用药时间延长而下降,支持SSRIs在长期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可耐受性。
2025年10期 v.28 76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