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婷婷;范静;尹诗萌;杨柏松;
目的 研究丹蒌片调控线粒体自噬-NLRP3炎症小体轴对改善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模型大鼠抑郁样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UMS模型组、丹蒌片组及盐酸氟西汀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CUMS刺激制备抑郁症大鼠模型,并在CUMS模型基础上,丹蒌片组和盐酸氟西汀组于造模第22天分别按10 mL/kg灌胃给予丹蒌片(0.5 g/kg)和盐酸氟西汀(1.8 mg/kg),每日1次,连续7 d进行药物干预。通过糖水偏好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估行为学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A)及白介素-1β(IL-1β)浓度;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体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通路关键蛋白(Cleaved caspase-1、IL-1β、IL-18)及自噬标志物(p62、LC3II/I、Beclin-1)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UMS模型组糖水偏好率显著降低(P<0.01),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延长(P<0.01),血清IL-1β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5-HT、NA水平下降(P<0.01)。进一步研究结果提示,CUMS模型组NLRP3、Cleaved caspase-1及其下游炎症因子IL-1β和IL-1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p6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而自噬激活标志物Beclin-1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均显著上调(P<0.01)。与CUMS组相比,丹蒌片组和盐酸氟西汀组糖水偏好率显著提高(P<0.05),并且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缩短(P<0.01),大鼠血清中IL-1β含量降低(P<0.05),而5-HT、NA水平升高(P<0.05),p62蛋白表达水平有所上升(P<0.01),而Beclin-1和LC3Ⅱ/LC3Ⅰ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 丹蒌片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异常活化及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减轻神经炎症反应,从而改善CUMS诱导的抑郁样行为。
2025年09期 v.28 64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峰;郭亚秋;杨璐瑶;庞昀婷;李亚楠;孟凡青;
目的 探讨丹皮酚对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术建立小鼠NP模型。将4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P模型组、NP+丹皮酚组、NP+丹皮酚+脊髓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n factor,MIF)激动剂(MIF20)组(NP+丹皮酚+MIF20组),每组10只。NP+丹皮酚组于术后第1天至术后14 d给予丹皮酚(100 mg/kg,2次/d)灌胃。NP+丹皮酚+MIF20组在NP+丹皮酚组给药基础上,尾静脉注射MIF20(0.15μg/kg)。对照组和NP模型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于造模前1 d(基线)及术后第14天,分别采用Von Frey纤维丝检测小鼠机械性痛阈,采用热刺痛仪测定热痛潜伏期,以评估小鼠痛行为学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腰段(L4~L5)脊髓组织中MIF、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磷酸化NF-κB(p-NF-κB)、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胱天蛋白酶1(Cysteine aspartatic acid specific protease 1,Caspase-1)、Gasdemin D-N端片段(GSDMD-N)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鼠脊髓组织中NLRP3和GSDMD的荧光阳性细胞百分比。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NP模型组小鼠术后机械性痛阈显著降低(P<0.05),热痛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脊髓组织中MIF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5),NLRP3、Caspase-1、GSDMD-N蛋白表达及p-NF-κB/NF-κB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与NP模型组相比,NP+丹皮酚组小鼠机械性痛阈显著升高(P<0.05),热痛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脊髓MIF、NLRP3、Caspase-1、GSDMD-N蛋白表达及p-NF-κB/NF-κB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相较于NP+丹皮酚组,NP+丹皮酚+MIF20组小鼠的机械性痛阈显著降低(P<0.05),热痛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脊髓MIF、NLRP3、Caspase-1、GSDMD-N蛋白表达及p-NF-κB/NF-κB比值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丹皮酚可通过抑制脊髓MIF表达及其下游NF-κB/NLRP3炎症小体通路的激活,减轻神经元焦亡,从而改善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2025年09期 v.28 646-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丽丽;沈梦雅;罗广文;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究欧当归内酯A(Levistilide A,LA)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的关键靶点和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Swiss Target Prediction、Pharm Mapper数据库获取LA作用靶点;通过OMIM、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IRI相关的疾病靶点;通过Draw Venn Diagram在线软件获得“LA-CIRI”的交集靶点,并制作韦恩图;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利用Cytohubba插件筛选核心靶点;DAVID数据库和微生信在线分析工具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软件对LA与筛选出的核心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LA通过影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和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beta,GSK3β)等蛋白的表达,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等信号通路,干预对外源性刺激的反应、凋亡等生物过程,起到较好的抗CIRI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LA与预测的核心靶点之间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 LA可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治疗CIRI。
2025年09期 v.28 652-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1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杭莹莹;徐玺荃;白璐;钱军;
目的 系统性探讨肿瘤患者使用呋喹替尼治疗期间蛋白尿的发生风险与发生率。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肿瘤”“呋喹替尼”为中文检索词,“Neoplasm”“Fruquintinib”为英文检索词,检索时间截至2025年2月,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单臂试验。分析纳入研究的异质性,通过固定或随机效应模型统计蛋白尿发生率、相对风险(RR)和95%置信区间(CI)。结果 最终纳入11篇文献,包括6项单臂临床试验和5项RCT,均属于高质量的临床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呋喹替尼增加患者蛋白尿的发生率,全级别蛋白尿发生率为38.4%(95%CI:24.1%~53.7%),高级别蛋白尿发生率为2.3%(95%CI:0.9%~4.2%)。呋喹替尼与全级别、高级别蛋白尿的风险增加相关,RR分别为3.39(95%CI:2.34~4.90)、3.62(95%CI:1.28~10.26)。结论 呋喹替尼增加了肿瘤患者蛋白尿的发生风险和发生率,且主要以低级别为主,提示临床须加强监测与管理。
2025年09期 v.28 658-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田娜妮;牛敦;朱琳;
目的 总结类鼻疽继发感染性动脉瘤的病例特点,为临床治疗及临床药师药学监护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1例类鼻疽继发感染性动脉瘤的病例,通过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63例,结合本院1例共64例,回顾性分析其病例特点。结果 61例报告了性别,男性51例,平均年龄(61.54±8.63)岁,44例(68.75%)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基础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腹痛、背痛,动脉瘤主要累及腹主动脉及肾动脉,39例提及感染指标,34例伴有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不同程度升高;治疗方法以外科手术联合抗感染为主,抗感染药物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复方磺胺甲唑敏感性均较好,但逐渐出现耐药菌株。类鼻疽继发的感染性动脉瘤抗感染疗程较长,部分患者终身服用抗菌药物。13例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肾功能损害、皮肤附件损害。治疗后,17例(26.56%)死亡,16例(25.00%)出现并发症。结论 类鼻疽继发的感染性动脉瘤发病率低,死亡率高,充分治疗后仍有复发和出现并发症的可能。应提高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认知,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2025年09期 v.28 665-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冰;陈立新;卜丽;
目的 对老年住院患者用药安全行为风险进行知识、态度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practice,KAP)调查,从而指导老年患者安全用药。方法 以辽宁省金秋医院2024年5—12月收治的≥60岁老年住院患者为调查对象,现场发放“中国居民用药行为风险KAP调查问卷”,调查其用药KAP现状。采用最优尺度多因素回归分析,考察KAP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获得有效问卷537份。老年住院患者用药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得分分别为(70.80±17.22)、(62.11±13.00)、(29.37±10.66)分。最优尺度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医疗保险状况是用药KAP得分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居住地、医疗保险状况、职业是用药知识的影响因素(P<0.05);月收入、居住地、医疗保险状况是用药态度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月收入、医疗保险状况、职业是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用药素养的总体水平良好,但仍存在一些用药安全隐患。应根据老年住院患者在药物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风险点来开展合理用药教育,以进一步提升合理用药水平。
2025年09期 v.28 671-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