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丽娜;宋奇修;张伦;杨翠;
目的 探索住院患者使用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 oral anticoagulants, DOACs)药物相关问题(Drug-related problems, DRPs)的影响因素,通过Lasso-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并验证DOACs的DRPs风险预测模型,为防止该类患者DRPs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依据《中国药物相关问题分类系统(V1.0)》,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区使用DOACs的患者1 212例,按8∶2比例分为训练集(n=971)和测试集(n=241),通过Lasso回归筛选自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Hosmer-Lemeshow检验和校准曲线进行校准度检验。结果 1 212例病例纳入研究,发生DRPs 713次,涉及616例(50.83%)患者。训练集(n=971)模型区分度为AUC=0.685(95%CI:0.651~0.718),测试集模型区分度为AUC=0.730(95%CI:0.666~0.794)。训练集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13.802,P=0.055,测试集χ~2=6.217,P=0.515,反应预测模型良好,实际观察和列线图预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基于Lasso-Logistic回归构建住院患者DOACs的DRPs影响因素列线图能较好帮助识别其发生风险,为临床药师进行药学干预提供一定的指导,为进一步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28 406-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孙媛媛;邢川;田芷竹;杨榕;
目的 探讨脂必泰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7月就诊于辽宁省人民医院的MAFLD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组应用脂必泰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代谢、糖代谢、肝脏彩超影像学变化、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脂肪肝严重程度、肝功能、血脂及糖代谢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γ-谷氨酰转肽酶(γ-GT)[(62.5±21.5)U/L vs.(90.0±19.5)U/L,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0.6)mmol/L vs.(3.2±0.5)mmol/L,P<0.01]低于对照组,肝脏脂肪变性减轻率(30.30%vs. 9.09%,P<0.05)及临床症状改善率(90.91%vs. 69.70%,P<0.05)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9%vs. 6.06%,P>0.05)。结论 脂必泰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MAFLD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2025年06期 v.28 413-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紫晨;侍志斌;邱泉泉;巩涵崴;谢梦娇;贾梦醒;
目的 观察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SFICB)复合竖脊肌旁臀上皮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superior cluneal nerve block,P-SCB)对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患者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4年6-8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外侧入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全麻诱导前于患侧行S-FICB,观察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行患侧P-SCB联合S-FICB。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0 min、2 h、6 h、12 h、24 h静息及运动(髋关节被动抬高45°)时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麻醉复苏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自拔管后开始计算),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消耗量,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Quality of Recovery-15,QoR-15)量表评分,补救镇痛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6 h下肢肌力分级,术后6 h运动阻滞评分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后2 h、6 h及12 h的静息时N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12±0.75)分vs.(2.51±0.95)分,(2.32±0.85)分vs.(2.80±1.03)分,(1.83±0.89)分vs.(2.24±0.92)分,P<0.05]。运动状态下,观察组在术后2 h、6 h及12 h的NRS评分亦低于对照组[(4.24±1.20)分vs.(4.83±1.20)分,(3.73±1.27)分vs.(4.34±1.13)分,(3.07±1.25)分vs.(3.63±1.02)分,P<0.05]。两组在术后30 min、24 h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术后24 h内的阿片类药物用量少于对照组[(41.07±6.39) mg vs.(46.32±5.92) mg],首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更长[91.02±18.77) min vs.(65.71±15.52) min],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更低(4.9%vs. 19.5%),QoR-15评分更高[(129.39±10.70)分vs.(121.00±12.79)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PACU停留时间、术后补救镇痛发生率、术后6 h下肢肌力分级、运动阻滞评分以及术后住院天数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复合竖脊肌旁臀上皮神经阻滞能够显著提升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镇痛效果,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且不影响患者下肢的肌肉力量,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多模式镇痛的有效麻醉方法。
2025年06期 v.28 417-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许兆柱;曹惠鹃;韩晓航;马欣怡;孙莹杰;
目的 观察环泊酚复合阿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日间人工流产术的镇静镇痛效果、对生命体征的影响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2022年4-6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自愿要求麻醉下择期终止妊娠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丙泊酚+阿芬太尼)和观察组(环泊酚+阿芬太尼),每组60例。两组均经外周静脉缓慢注射盐酸阿芬太尼注射液5μg/kg,然后观察组给予环泊酚注射液0.4 mg/kg诱导和0.2 mg/kg维持,对照组给予丙泊酚注射液2 mg/kg诱导和1 mg/kg维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_0)、意识消失时(T_1)、扩张宫颈时(T_2)、麻醉苏醒时(T_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氧饱和度(SpO_2)、呼吸频率(RR)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时间、停药至患者苏醒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患者苏醒时及术后3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呼吸抑制和体动的发生率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与T_0相比,对照组T_1、T_2时点MAP、SpO_2降低,HR减慢(P<0.05),T_3时点HR减慢(P<0.05);与T_0相比,观察组T_1时点MAP下降,HR减慢(P<0.05);T_2、T_3时点HR减慢(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AP、SpO_2在T_1、T_2时点升高(P<0.05),HR在T_1~T_3时点加快(P<0.05);观察组的静脉注射痛和呼吸抑制发生率均降低(P<0.05)。两组患者苏醒时、苏醒后30 min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泊酚复合阿芬太尼用于日间人工流产术,麻醉效果良好,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注射痛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较低。
2025年06期 v.28 422-4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彩婷;李东锋;费晶;李晗婧;李静;
目的 探索接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治疗的肺癌患者发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s,irAE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202例肺癌患者,描述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irAEs的毒谱特点,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究irAEs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 本研究中,75例(37.13%)患者发生irAEs,最为常见的irAEs为甲状腺功能异常(41.30%)和皮疹(28.00%);轻、重度irAEs的发生率分别为27.72%、9.41%;发生irAEs的中位时间为107 d。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OR=1.89,95%CI:1.19~3.02,P=0.007)与irAEs的发生呈正相关,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OR=0.67,95%CI:0.12~0.97,P=0.002)、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OR=0.67,95%CI:0.49~0.91,P=0.012)与irAEs的发生呈负相关。结论 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肺癌患者irAEs发生率高,ANC、ALB、PNI可能是预测肺癌患者发生irAEs的生物标志物。
2025年06期 v.28 426-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荷荷;韩小年;王金萍;聂晓静;
目的 评估唑来膦酸与地舒单抗相关颌骨骨坏死(ONJ)的风险特征、发生时间及预后差异,为临床优化抗骨吸收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日本不良事件报告(JADER)数据库,收集2005年1月至2024年11月唑来膦酸作为可疑药物的报告及2012年4月至2024年11月地舒单抗作为可疑药物的报告,依据监管活动医学词典中的首选术语对“颌骨骨坏死”进行编码,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计算不同疾病诊断背景下唑来膦酸和地舒单抗相关ONJ的信号强度,利用威布尔形状参数(WSP)检验分析ONJ的发生时间。结果 JADER数据库检索到唑来膦酸和地舒单抗相关ONJ报告分别为1 697例和1 4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P=0.007)、年龄(P<0.001)、疾病诊断(P<0.001)及结局(P=0.028)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在骨转移、骨质疏松症、乳腺癌、前列腺癌和浆细胞骨髓瘤等不同疾病诊断背景下,两种药物均检测到与ONJ相关的强阳性信号,且信号强度因疾病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用于浆细胞骨髓瘤时信号最强,唑来膦酸和地舒单抗的ROR值分别为179.68(95%CI:134.92~239.28)和108.18(95%CI:73.15~159.99);而用于骨质疏松症时,信号最弱,ROR值分别为10.36(95%CI:7.65~14.03)和7.07(95%CI:6.20~8.08)。发生时间分析显示,唑来膦酸相关ONJ的发生时间较地舒单抗延迟62 d(566 d vs. 504 d,P=0.180),但在前列腺癌患者中,唑来膦酸组中位时间显著长于地舒单抗组(1 236 d vs. 471.5 d,P=0.001)。威布尔分布提示两药ONJ风险多呈“磨损失效型”(β>1),治疗3年内风险递增。结论 唑来膦酸与地舒单抗均与ONJ强相关,风险层级因疾病而异。临床需根据肿瘤类型(如前列腺癌优选唑来膦酸,骨转移慎用地舒单抗)及治疗时序(前3年强化监测)制定个体化方案,并警惕唑来膦酸序贯治疗史对地舒单抗风险的叠加效应。
2025年06期 v.28 432-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5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倩;张光辉;王卫;
慢性肾脏病相关瘙痒(CKD-aP)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普遍存在的长期并发症,其特征为全身性或局部皮肤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治疗瘙痒的常见药物存在局限性。盐酸纳呋拉啡口崩片是一种新型的外周κ阿片受体激动剂,用于治疗接受血液透析的CKD-aP患者。本文报道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顽固性瘙痒患者,经盐酸纳呋拉啡口崩片治疗后获得临床持续缓解,且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2025年06期 v.28 439-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