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丽晶;孙莹杰;刁玉刚;张铁铮;金强;
目的探讨七氟烷预处理对失血性休克猪血浆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浓度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巴马小型猪24头,雌雄不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C)组、失血性休克(S)组和七氟烷预处理(Sev)组。Sev组吸入七氟烷并保持2%呼出浓度30 min,C组和S组吸入空气30 min。之后S组和Sev组制备失血性休克模型。分别于麻醉前(T0)、休克后30 min(T1)、1 h(T2)、1.5 h(T3)、2 h(T4)、3 h(T5)和4 h(T6),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血浆D-乳酸和I-FABP含量。于T6时点取肠组织行HE染色,取下腔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及肝、肺、肾、脾组织行细菌培养,并计算远隔器官细菌移位率。结果 Sev组血浆D-乳酸、I-FABP浓度和远隔器官细菌移位率均明显低于S组(P<0.05),明显高于C组(P<0.05)。HE染色显示,S组肠黏膜损伤严重,Sev较之明显减轻,C组肠黏膜结构正常。结论七氟烷预处理可显著降低失血性休克猪血浆I-FABP、D-乳酸浓度和细菌移位,对肠黏膜屏障具有保护作用。
2015年11期 v.18 1271-1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1 ] - 陈苏宁;张丽;聂品晶;金钟太;
目的研究中药益心康对感染柯萨奇病毒嗜心肌毒株3型(Coxsackie virus B,CVB3)新生乳鼠体外心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益心康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培养SD大鼠乳鼠体外心肌细胞,建立感染CVB3的体外心肌细胞模型,将乳鼠心肌细胞分为4组:正常组、病毒组、益心康组、利巴韦林组。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生长情况及病变程度(CPE),用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因子Bcl-2、Bax的表达。结果益心康组给药48 h后细胞CPE略轻于利巴韦林。益心康组Bcl-2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病毒组(P<0.01)及利巴韦林组(P<0.05),而Bax mRNA的相对表达量低于病毒对照组(P<0.01)及利巴韦林组(P<0.05),且Bcl-2/Bax高于病毒组及利巴韦林组(P<0.05)。结论中药益心康能减轻心肌损伤,保护乳鼠心肌细胞,其作用机制与下调促凋亡基因Bax、上调抑制凋亡基因Bcl-2、升高Bcl-2/Bax比值有关。
2015年11期 v.18 1275-1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6 ] - 李婷婷;刘艳;冯立影;梁晓玲;赵海峰;刘高峰;
目的研究刺五加注射液对大鼠华法林抗凝作用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A组)、刺五加注射液给药组(B组)、华法林对照组(C组)、华法林-刺五加注射液联合给药组(D组),4组大鼠连续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或刺五加注射液(15 m L/kg)14 d。第8天,A、B两组灌胃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C、D两组灌胃给予华法林溶液(0.2 mg/kg),并于设定的一系列时间点取血。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计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用UPLC-MS/MS法联合手性色谱柱技术测定血浆中华法林(包括S-型和R-型)浓度,用DAS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刺五加注射液对PT、APTT及INR无明显影响;与华法林对照组比较,合用刺五加注射液后,华法林(包括S-型和R-型)的药动学参数Cmax、AUC0-t和AUC0-∞等显著升高(P<0.05或P<0.01),药效学参数PT及INR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可减慢华法林(包括S-型和R-型)的代谢,使华法林抗凝作用增强。提示临床用药时应尽量避免两药联合应用,以避免出血风险,如必须联用,应密切监测。
2015年11期 v.18 1280-1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61 ] - 杨立;肖明明;桑力轩;李岩;邢煜;王岩;姚远;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三硝基苯磺酸钠(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的疗效,以及对炎性细胞因子IL-4、IL-13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TNBS模型组(D1组)、雷公藤甲素组(TP组)。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比较结肠组织炎症程度。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WB)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4和IL-13的表达水平。结果PCR和WB法检测结果表明,C组结肠组织IL-4、IL-13的表达水平最高,D1组表达最低,TP组介于两者之间。结论雷公藤甲素能有效治疗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雷公藤甲素上调大鼠结肠黏膜抑炎因子IL-4、IL-13的表达,抑制炎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2015年11期 v.18 1284-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95 ] - 雷尚芳;郭俐宏;鲍升娟;雷尚林;
目的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红景天苷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只未造模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其余30只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模型组、红景天苷组、红景天苷+普萘洛尔组并造模。于造模成功24 h后迅速断头取心,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方法,分别灌流红景天苷、红景天苷+普萘洛尔,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1、4 h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离体心脏的心率、心肌收缩张力、左室最大上升/下降速率(±LVdp/dtmax)、主动脉流量(AF)、冠脉流量(CF)。结果给药后,红景天苷组的心肌收缩张力、±LVdp/dtmax、AF及CF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景天苷+普萘洛尔组心肌收缩张力、±LVdp/dtmax、AF及CF先上升后下降,与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景天苷对离体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离体心脏具有正性肌力作用,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可以阻断这种强心效应,提示其对β受体有激动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增加冠脉流量,进而改善急性缺血心脏心功能。
2015年11期 v.18 1289-1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76 ] - 陈晓昱;
目的观察雷公藤甲素对膝部骨关节炎滑膜c-Jun、MMP-9及血清PGE2、IL-8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在膝部骨关节炎中的药理学价值。方法 4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雷公藤甲素组,建立碘乙酸钠(Monosodium iodoacetate,MIA)膝关节炎模型,并给予雷公藤甲素干预,以Western blot及(qRT)-PCR法检测c-Jun及M M P-9在膝关节滑膜中蛋白及mRNA水平表达,以酶联免疫法检测外周血中PGE2及IL-8水平。结果 Western blot及(qRT)-PCR显示,c-Jun及MMP-9在膝关节滑膜组织中蛋白及mRNA水平上均有表达,雷公藤甲素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雷公藤甲素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清PGE2及IL-8表达上,雷公藤甲素组及正常对照组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可抑制骨关节炎滑膜中c-Jun及MMP-9表达,降低外周血PGE2及IL-8水平,抑制炎症反应,对骨关节炎有治疗作用。
2015年11期 v.18 1293-1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85 ] - 宋金方;朱君;高秋芳;赵懿清;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PPARD)基因rs2016520位点多态性对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接受那格列奈单药治疗8周,治疗前后检测糖脂代谢相关指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法测定基因多态性,根据不同基因型分组比较药效。结果 6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完成了8周随访,那格列奈治疗后,FPG、PPG、FINS、PINS、Hb A1c、TC和TG均显著改善(P<0.05);TT基因型患者PPG降低值高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患者(P<0.05)。结论那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显著;PPARD基因rs2016520位点多态性可影响那格列奈的疗效,那格列奈对TT基因型患者的降糖作用优于携带C等位基因的患者。
2015年11期 v.18 1297-13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7 ] - 黄凫卿;王俊;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诱导时,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丙泊酚TCI诱导浓度和气管内插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全麻诱导期应用的最适剂量。方法选择80例拟在全麻下行甲状腺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对照组静脉推注生理盐水3 m L(A组),实验组分别静脉推注利多卡因0.5 mg/kg(B组)、1 mg/kg(C组)、1.5 mg/kg(D组),1 min后开始丙泊酚TCI诱导,每30 s观察意识反应,初始血浆浓度设定为4μg/m L,5 min后意识仍未消失的每分钟增加0.5μg/m L,直至意识消失。之后给予舒芬太尼0.4μg/kg、罗库溴铵0.6 mg/kg,面罩辅助通气2 min后,完成气管插管。记录患者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前(T0)、丙泊酚TCI开始(T1)、意识消失时(T2)、插管前(T3)、插管后(T4)各时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效应室浓度(Ce)、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询问患者丙泊酚TCI诱导开始后是否有注射痛。结果 T2时,B、C、D组的效应室浓度低于A组,而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各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D组气管插管前后MAP变化明显小于A组(P<0.05);T4时,C、D组HR明显低于A组(P<0.05)。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 min后,B、C、D组BIS值下降(P<0.05);T2时,各组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前后,B、C、D组的BIS值变化小于A组(P<0.05)。与A组比较,C、D组注射痛的发生率降低(P<0.05),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诱导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有明显镇静作用,可显著降低丙泊酚诱导浓度,减轻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应和丙泊酚的注射痛。诱导期静脉应用利多卡因的最适剂量为1 mg/kg。
2015年11期 v.18 1301-1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3 ] - 申严;卓宋明;庄虹;李娜;余海彬;
目的明确尤文联合地塞米松对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的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将96只SD大鼠分别于气管内滴注LPS制备急性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LPS组)、英脱利匹特组(ω-6组)、尤文组(ω-3组)、地塞米松组(DXM组)、英脱利匹特+地塞米松组(ω-6+DXM组)、尤文+地塞米松组(ω-3+DXM组),分别给予相应的干预处理3 d后,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改变,测定Pa O2及肺组织湿/干重比(W/D),ELISA法检测BALF中相关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 LPS组与ω-6组大鼠肺泡隔增厚,肺组织出血、水肿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组织W/D比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给予地塞米松或尤文后,模型大鼠死亡率降低,肺损伤程度减轻,Pa O2升高,BALF中TNF-α、IL-1β、IL-6含量降低(P<0.05)。ω-3组、DXM组、ω-6+DXM组之间各检测指标无明显区别,而ω-3+DXM组肺组织基本正常,W/D比值最低,Pa O2最高,BALF中TNF-α、IL-1β、IL-6含量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给予尤文后BALF中IL-10明显增高,ω-3组与ω-3+DXM组BALF中IL-1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尤文联合地塞米松可通过调控TNF-α、IL-1β、IL-6及IL-10等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减轻肺损伤。
2015年11期 v.18 1305-1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2 ] - 王冬梅;陈闪闪;张国俊;孟玉红;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和福莫特罗对老年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和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哮喘和COPD初诊老年患者各30例,并将体检的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在入院24 h内收集血液测定患者血脂、肺呼吸量等指标;在治疗3个月后,测定哮喘组和COPD组患者肺功能和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4、IL-5、IL-6和IL-13水平。结果治疗前哮喘组患者血中hs-CRP、IL-5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COPD组患者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哮喘组和COPD组患者的FEV1/FVC和FEV1(%)均明显增加(P<0.05);并且两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布地奈德和福莫特罗联合治疗不但能改善哮喘和COPD患者肺功能,还能降低血中IL-6水平。
2015年11期 v.18 1310-1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98 ] - 吴健;尹红;李澎;
目的探讨近日节律对右美托咪定镇静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妇科手术患者48例,年龄19~60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上午组(9∶00~11∶00,M组,24例)和下午组(14∶00~16∶00,A组,24例)。所有患者在全麻诱导前15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泵注时间为15 min。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1 min(T3)、拔管后5 min(T4)、拔管后10 min(T5)、拔管后30 min(T6)的HR、SBP、DBP、Sp O2及两组在用药前以及拔管期间的Ramsay镇静评分、躁动评分及回忆度评分。记录患者拔管期间的不良反应,包括寒战、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用SAS 9.13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T3、T4时间点,A组患者的SBP、DBP、HR值均明显低于M组(P<0.05)。A组患者在T3、T4、T5时,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M组(P<0.05)。在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拔管时躁动评分显著低于M组。两组患者围拔管期恶心、呕吐及寒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的呼吸抑制。结论近日节律对右美托咪定的镇静作用有一定影响,下午组患者与上午组相比,右美托咪定的镇静作用较强。
2015年11期 v.18 1313-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9 ] - 张媛媛;李晓东;
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曲美他嗪联合常规治疗与单纯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建库初始到2014年6月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资料提取,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中文RCT文献,均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曲美他嗪组在改善心绞痛临床疗效方面[OR=4.00,95%CI(2.85,5.60),P<0.000 01]、改善心电图疗效方面[OR=2.55,95%CI(1.93,3.38),P<0.000 01]以及综合以上的总体疗效方面[OR=3.64,95%CI(2.33,5.69),P<0.000 01]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曲美他嗪联合常规治疗,可以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015年11期 v.18 1318-1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21 ] - 罗丽敏;李军;刘劲松;刘菡;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Th17细胞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皮肤科病房2011年4月至2014年10月期间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的患者共计35例,按照具体用药治疗情况,分为2组。复方甘草酸苷组(19例),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同时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1次/d,每次40 m L,共计4周;常规治疗组(16例)给予抗组胺药、外用维生素E乳膏等药物治疗;对照组(22例)为本院体检中心健康人群。检测三组外周血中IL-17、IL-23和IL-22的表达水平。结果银屑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外周血中IL-17、IL-23和IL-2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甘草酸苷和常规治疗均可降低外周血中IL-17、IL-23和IL-22的表达水平,治疗前后自身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方甘草酸苷和常规治疗相比,外周血中IL-17、IL-23和IL-22的表达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细胞相关因子可作为判断寻常型银屑病的指标,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较常规治疗更有效。
2015年11期 v.18 1323-1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52 ] - 全和和;缪大宏;金宛宛;
目的研究他克莫司软膏辅以准分子激光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我院皮肤科治疗的86例斑块状银屑病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给予所有患者0.03%他克莫司软膏,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308 nm准分子激光。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6周的PASI积分和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状况。结果治疗2、4、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PASI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2、4、6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46.51%、60.47%、83.7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93.95%)显著高于对照组(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克莫司软膏辅以准分子激光治疗斑块状银屑病,其不良反应低,安全性较高,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2015年11期 v.18 1326-1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4 ] - 吴鹏飞;周细华;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术后甲减)患者左旋甲状腺素钠(L-T4)的合适替代治疗剂量。方法术后甲减患者93例,根据甲状腺残留量分为全切组21例、非全切组72例,替代治疗后计算并比较两组单位体重剂量(Per/kg body mass dosing,PBMD)的差异,并分别比较两组PBMD与1.6μg/kg剂量的差异;对非全切组男女患者L-T4替代治疗剂量与体重的关系分别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全切组与非全切组患者PBMD分别为(1.8±0.1)μg/kg、(1.4±0.2)μg/kg,与1.6μg/kg剂量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均数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全切组男女患者替代治疗剂量分别为(99.0±16.8)μg、(93.0±18.1)μg,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3);非全切组男女患者L-T4替代治疗剂量与体重均高度相关。结论术后甲减患者的L-T4替代治疗剂量需根据患者甲状腺的残留量和性别来制定。
2015年11期 v.18 1329-1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9 ] - 任丽欧;
目的探讨醋酸去氨加压素结合术中护理对鞍区肿瘤术后尿崩症的干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 542例鞍区肿瘤患者的手术资料和护理资料。根据患者资料的完整性、实验分析的有效性,1 130例患者符合我们的实验设计要求,其中对照组384例(术前、术中未经过任何干预),单一干预组381例(仅术前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联合干预组365例(术前给予醋酸去氨加压素联合术中护理),术后以患者尿量、尿比重、尿渗透压、尿色等作为尿崩症诊断指标。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尿崩症305例,尿崩症的发生率为79.43%;单一干预组患者术后出现尿崩症133例,尿崩症的发生率为34.91%;联合干预组患者术后出现尿崩症21例,尿崩症的发生率为5.75%。单一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尿崩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内不同肿瘤类型患者两两对照发现:组内不同类型患者术后尿崩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醋酸去氨加压素结合术中护理能够有效预防鞍区肿瘤术后尿崩症的发生。
2015年11期 v.18 1332-1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5 ] - 张小倩;李瞿;何志义;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早期疗效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82例经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组(NIHSS评分降低≥4分,25例)和神经功能无改善组(NIHSS评分降低<4分或者增加,57例),并应用t检验、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明确影响溶栓早期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82例患者平均(63.29±9.82)岁,溶栓前NIHSS平均分为(12.46±7.51)分,发病到用药时间平均(170.48±62.41)min。单因素分析中,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组和无改善两组高血压例数(9例vs.36例,P=0.031)、糖尿病例数(1例vs.18例,P=0.022)、发病到溶栓时间[(145.20±7.81)min vs.(183.30±8.23)min,P=0.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多因素Logistic分析证实只有糖尿病(P=0.044,OR=8.736)和发病到溶栓时间(P=0.038,OR=1.01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疗效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脑梗死合并糖尿病、发病时间长的患者静脉溶栓效果不佳。
2015年11期 v.18 1335-1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79 ] - 钟媚;张冰;李秀媚;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炎(IC)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以及低分子肝素钠(LMWH)在不同临床特征的IC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30例年龄相近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和凝血功能,并探讨LMWH在观察组患者中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不同临床特征所对应的凝血功能改变。结果观察组PT、AP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坏疽型患者的PT、APTT低于非坏疽型患者,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更高(P<0.05);与病变≤2处的患者比较,病变>2处的患者PT、APTT水平更低,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更高(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治疗后的PT、APTT水平均明显升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不同病变分型、数量所对应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WH在不同病变分型、病变数量的IC患者中均有确切的疗效,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
2015年11期 v.18 1339-1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7 ] - 谢诺;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治疗应用于宫颈癌近距离放疗并发直肠阴道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入住的宫颈癌接受近距离放疗并发直肠阴道瘘患者5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干预组采用百普素代替常规普通饮食,对照组采用常规普通饮食,记录两组患者的排便次数,观察会阴部及肛周皮肤情况,并使用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两组患者睡眠及焦虑情况。结果干预组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日内平均排便次数为(3.04±0.84)次,夜内平均排便次数为(2.40±0.76)次,干预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粪便对局部皮肤刺激少,会阴部及肛周皮肤转归情况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分别为2.42±0.11、2.08±0.19、1.65±0.27、2.39±0.49、2.15±0.23、12.81±0.6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组SAS总分为41.16±7.42,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接受近距离放疗并发直肠阴道瘘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排便次数,保持皮肤完整性,提高整体睡眠质量,调节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整体生活质量。
2015年11期 v.18 1342-1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