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文龙;姜美婷;刘艳;陈佳玉;周洋旭;刘高峰;
目的研究冠心宁注射液在药效学和药动学方面对大鼠体内华法林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分别进行冠心宁注射液对单剂量和稳态华法林影响的实验。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组,按设计方案给药后,分别于设定的时间点取血,样品处理后,用血凝分析仪测定药效学参数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并计算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用UPLC-MS/MS测定血浆样品中R-华法林和S-华法林浓度,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C_(max)、t_(1/2)、AUC_(0-t)、AUC_(0-∞),并比较组间统计学差异。结果冠心宁注射液给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宁注射液可使单剂量华法林组的PT、INR显著降低(P<0.01或P<0.05),APTT无明显变化(P>0.05);使R-华法林的药动学参数显著降低(P<0.01),但对S-华法林的药动学参数无影响(P>0.05)。冠心宁注射液可使稳态华法林组的PT、INR显著降低(P<0.01),使R-华法林的血药浓度显著降低(P<0.01),但对S-华法林的血药浓度无影响(P>0.05)。结论冠心宁注射液本身对凝血参数无影响,但可通过加快R-华法林代谢而减弱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2020年07期 v.23 57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8 ] - 梁书秋;陶亚楠;李丹;张玉敏;裴秀丛;段志文;马明月;
目的研究双酚A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对miR-203-3p和PI3K/AKT/FOXO1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BPA(0、2、10、50、250μmol/L)处理小鼠睾丸间质细胞24 h,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Real time PCR检测miR-203-3p和FOXO1、AKT、PI3K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BPA处理细胞后,细胞活力随BPA剂量的增大而减少,50、25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处理组miR-203-3p表达量均较对照组升高,10、25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0μmol/L组FOXO1表达量较对照组升高,50、250μmol/L组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2、50、250μmol/L组FOXO1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处理组AKT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10、50、25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处理组PI3K水平均出现下降趋势,50、250μ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双酚A致睾丸间质细胞损伤,影响miR-203-3p和FOXO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改变。
2020年07期 v.23 584-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0 ] - 范梦男;张博;陈苏宁;
目的观察胃痛消痞方对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改良郭氏夹尾刺激法联合张氏不规则喂食法复制FD大鼠模型,以西药莫沙必利片为阳性对照,中药干预以胃痛消痞方灌胃治疗。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免疫组化法(IHC)观察胃窦及下丘脑组织BDNF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uantitative Real-time,RT-PCR)观察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BDNF mRNA的变化,蛋白印记(Western blot,WB)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BDNF表达(IHC)、BDNF mRNA相对表达量(RT-PCR)、BDNF蛋白表达(WB)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和西药组大鼠胃窦及下丘脑组织中BDNF表达(IHC)、BDNF相对表达量(RT-PCR)、BDNF蛋白表达(WB)均增高(P<0.05);与西药组比较,中药组BDNF表达效果(IHC)更好(P>0.05),BDNF mRNA相对表达量(RT-PCR)效果更好(P<0.05),BDNF蛋白表达量(WB)增加明显,效果更好(P<0.05)。结论胃痛消痞方对FD大鼠的胃窦、下丘脑组织BDNF表达有明显改善,并可有效调节胃窦、下丘脑组织中BDNF基因及蛋白表达,胃痛消痞方对肝郁脾虚型FD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BDNF水平实现的。
2020年07期 v.23 589-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1 ] - 杨洋;许长鹏;欧栓机;齐勇;孙鸿涛;
目的系统评价雷奈酸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的RCT中心数据库、Embase、PubMed、CNKI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雷奈酸锶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出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评论指标"评估搜集的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双盲、随机对照试验6项,结果表明,雷奈酸锶治疗12个月后,腰椎、髋部及股骨颈骨密度提升度比安慰剂对照组分别高6.72%(95%CI:6.17%~7.27%,P<0.01)、3.97%(95%CI:3.53%~4.40%,P<0.01)及3.51%(95%CI:3.21%~3.81%,P<0.01)。雷奈酸锶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不良反应导致的患者退出率和安慰剂组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奈酸锶组的皮肤和胃肠道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安慰剂对照,雷奈酸锶可显著提高腰椎、髋部及股骨颈骨密度,两者的安全性近似。
2020年07期 v.23 593-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0 ] - 李芳;奚美娟;张平;徐璐;郭天威;
目的探讨祛湿愈疡方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共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祛湿愈疡方保留灌肠治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Sutherland DAI评分,IL-6、IL-10、IL-17、TGF-β1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Sutherland DAI评分及IL-6、IL-10、IL-17、TGF-β1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祛湿愈疡方保留灌肠联合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可有效控制病情,改善消化道症状,减轻黏膜病变,且安全性良好,其机制可能与该方案对于IL-6、IL-10、IL-17、TGF-β1的良好下调作用有关。
2020年07期 v.23 599-6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33 ] - 胡北;马群;许子华;
目的评价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通过与市售制剂的药动学特征比较,阐述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特征,为新药评价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以单剂量和多剂量2种方式口服给药,选取比格犬为受试对象,采用LC-MS/MS法测定血浆样品药物浓度。通过药动学参数估算和统计分析,评价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的体内吸收和消除过程、相对生物利用度、体内蓄积效应以及与市售制剂的药动学特征进行比较。结果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在比格犬体内单剂量口服(灌胃)给药后,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和美沙拉嗪肠溶片以美沙拉嗪表征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01.30%±20.20%、109.20%±30.80%。多剂量口服(灌胃)给药后,体内无蓄积效应。通过相对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统计分析比较研究,提示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与市售的2种制剂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美沙拉嗪肠溶缓释颗粒剂吸收和消除过程基本呈线性动力学特征,多剂量给药后5 d左右达稳态、体内无蓄积,药动学参数与市售制剂无显著性差异。
2020年07期 v.23 603-6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8 ] - 缪华媛;顾海娟;卫榕;郭小红;韩黎黎;倪美鑫;
目的评价药学服务中合作药物治疗管理(CDTM)模式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收治的80例癌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根据三阶梯药物止痛法进行止痛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临床药师CDTM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疼痛评分变化、疼痛总有效率、等效吗啡消耗量、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QOL)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疼痛NR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干预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疼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首日等效吗啡消耗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全程等效吗啡消耗总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QO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干预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干预组中恶心、呕吐、便秘、乏力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头晕、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M模式应用于癌痛规范化治疗中可提高癌痛治疗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CDTM模式在临床药师为癌痛规范化治疗提供药学服务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2020年07期 v.23 609-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43 ] - 郭桂萍;乔逸;杨志福;王婧雯;文爱东;
目的总结4例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感染(Central nervous system candidiasis,CNSC)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检查、治疗方案和随访情况,为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4例CNSC患者的治疗过程,结合文献分析该类患者的治疗特点。结果①4例患者脑脊液培养结果分别为季也蒙念珠菌、白色念珠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②4例患者实验室检验结果脑脊液生化葡萄糖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正常或者偏高,脑脊液常规白细胞计数略高,1,3-β-D-葡聚糖正常或偏高。③治疗方案中,2例患者使用伏立康唑,1例患者首选伏立康唑治疗,由于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停药,另1例为氟康唑治疗无效换用伏立康唑治疗,治愈后随访未复发。2例首选氟康唑治疗患者1例治愈,另1例治疗无效。结论国内文献关于成人CNSC治疗案例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4例患者进行病例回顾和文献分析,为CNS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020年07期 v.23 613-6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1 ]
- 芮兴;夏云;沈伟;董伟伟;彭娟;曲虹;
目的研究中药代煎包材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迁移量随灌装温度的变化规律,为规范中药代煎流程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检测中药代煎包材中17种常见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含量;将蒸馏水煮沸后,在梯度温度下灌装到中药代煎包材中,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技术,定性定量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迁移率。结果 GC-MS符合检测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要求,标准曲线和相关系数显示,在0.05~5.00 mg/L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0.998,检出限为0.002 mg/L。中药代煎包材检出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及其含量为DEHP(0.122 mg/kg)、DBP(0.273 mg/kg)、DIBP(0.073 mg/kg)、DEP(0.024 mg/kg)和DMP(0.037 mg/kg),其他12种PAEs未检出。30~100℃的梯度温度灌装后,蒸馏水中检出的塑化剂及其迁移率分别为DEHP(0.14%~10.58%)、DBP(6.29%~20.76%)、DEP(ND~1.09%),其余未检出。结论 GC-MS能够准确、快捷地检测中药代煎包材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含量;样品包材中PAEs及其迁移量符合GB9685 2016中相关要求;灌装温度与中药代煎包材中DEHP、DBP的迁移率呈正相关,灌装温度越高,DEHP、DBP的迁移率也越高;灌装温度对中药代煎包材中DIBP、DMP和DEP的迁移率没有显著影响。从减少塑化剂的迁移量和保证中药代煎效率的角度出发,中药代煎的灌装温度控制在60℃以下能显著降低DEHP、DBP的迁移量。
2020年07期 v.23 617-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6 ] - 徐静;任坤瑾;何胜利;
目的建立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京制咳嗽痰喘丸中苦杏仁苷、党参炔苷、丁香苷、迷迭香酸、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和白花前胡E素的含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Venusil MP C_(18)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溶液,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以白花前胡甲素为内参物,建立京制咳嗽痰喘丸中苦杏仁苷、党参炔苷、丁香苷、迷迭香酸、白花前胡乙素、白花前胡E素与该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计算其含量。通过一测多评法计算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的对比,验证所建立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苦杏仁苷、党参炔苷、丁香苷、迷迭香酸、白花前胡甲素、白花前胡乙素和白花前胡E素分别在24.67~493.40、4.08~81.60、0.66~13.20、0.89~17.80、7.07~141.40、1.99~39.80、2.31~46.2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3)。平均加样回收率及RSD分别为99.71%(0.83%)、100.03%(0.65%)、96.95%(1.03%)、97.79%(1.47%)、98.95%(1.00%)、98.09%(1.29%)和99.01%(0.74%)。一测多评法计算结果与外标法测定结果无明显差异。结论该方法操作便捷、准确,可用于同时测定京制咳嗽痰喘丸中7种成分含量。
2020年07期 v.23 622-6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7 ] - 张丽萍;韩怡;施晓卉;蒋志涛;柳春娣;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荜茇-大黄药对中胡椒碱、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含量。方法采用Thermo Hypersil BDS C_(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A)-0.1%磷酸(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柱温30℃。结果各成分色谱峰分离度良好,胡椒碱、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质量浓度分别在6.02~240.72μg/ml (r=0.999 6)、1.85~74.18μg/ml (r=0.999 3)、1.79~71.78μg/ml (r=0.999 6)、1.59~63.55μg/ml (r=0.999 5)、5.42~216.72μg/ml (r=0.999 2)、1.62~64.64μg/ml (r=0.999 7)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61%(RSD=1.50%)、99.48%(RSD=1.11%)、99.10%(RSD=1.31%)、99.72%(RSD=1.29%)、99.88%(RSD=1.25%)、99.06%(RSD=0.97%)。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荜茇-大黄药对的质量控制。
2020年07期 v.23 628-6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0 ]
- 张裕祥;姜雯;梁静;玛依拉·艾尼瓦尔;桑国耀;阿衣曼·马合苏提;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急性感染性腹泻人员的常见病原菌类型,探讨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乌鲁木齐地区的1 200例急性感染性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常见病原菌的生化检测及血清学分型,进行菌株鉴定。使用法国梅里埃全自动细菌药敏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共检出腹泻病原菌1 448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其他(气单胞菌和邻单胞菌)占比分别为7.87%、44.3%、30.5%、8.70%、6.98%、1.17%、0.48%。中国患者上述病原菌的构成比均高于外籍患者;不同年龄组的病原菌组成有差异;药敏结果中副溶血性弧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吡肟、头孢西丁、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四环素敏感性为100%,沙门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以及志贺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西丁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100%,致泻性大肠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以及霍乱弧菌对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乌鲁木齐地区急性感染性腹泻人员病原菌类型多样,以沙门菌、志贺菌感染多见,不同年龄段和外籍患者病原菌感染风险有所差异,血清型也各有不同,需加强饮食及水源等卫生管理工作,根据不同感染菌的类型及药敏实验结果合理指导临床用药。
2020年07期 v.23 641-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0 ] - 孙凤军;李光灿;李飞;朱冠华;
目的探讨不同地区医院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细菌耐药特点。方法分别从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2018年1-12月ICU患者临床资料及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前后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同时收集同期鲍曼不动杆菌临床菌株,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测定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西南医院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ICU分别有66例和134例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主要以肺部感染为主。西南医院ICU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明显多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P<0.01)。两家医院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均在上半年较高,西南医院分离的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最高,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分离的菌株对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最高,且前者分离的菌株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后者(P<0.01)。西南医院ICU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前抗菌药物使用率比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高30%,且感染鲍曼不动杆菌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约是后者的2~3倍。结论抗菌药物的使用可能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不同医院应根据各自的细菌耐药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020年07期 v.23 646-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1 ] - 陈君灏;张雯霞;陈晨;李玲霞;张珏;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临床肺炎克雷伯菌分离株的耐药性与分子流行特征,为临床抗感染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4-12月我院住院病人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按统一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耐药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和分型。结果共分离到肺炎克雷伯菌211株,对第3代头孢(头孢噻肟)和第四代头孢(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分别为54.5%和44.1%,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32.7%和34.1%;其中107株(107/211,50.6%)菌株分离自ICU病房,56株(56/107,52.3%)为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MLST分型显示以ST11为主,PFGE分型结果主要为A型和F型两大聚类。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高,特别是分离自ICU病房的菌株耐药情况尤为严重,且携带KPC-2基因的ST11克隆株在ICU病房流行传播。
2020年07期 v.23 650-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