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药物与临床

2020, v.23(06) 522-526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Past Issu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3-巯基丙酮酸转硫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对脂肪变性的影响研究
Effect of 3-mercaptopyruvate sulfur transferase on steatosi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阙扬铭;朱华丽;周雪峰;李兵兵;吴佳燕;刘海燕;

摘要(Abstract):

目的探讨3-巯基丙酮酸转硫酶(MPST)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对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取20只C57BL/6小鼠,高脂饮食喂养,建立NAFLD模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另以10只小鼠予以正常饮食用来参照NAFLD模型的成功建立。观察组小鼠注射重组腺病毒载体shRNA(AD-shRNA)对肝脏MPST进行干预,对照组小鼠注射重组腺病毒载体(AD-GFP)。小鼠处死后取肝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肝脏脂肪变性情况,并测定肝组织MPST、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SREBP-1)、脂肪酸合成酶(FAS)、胱硫醚γ裂解酶(CSE)表达与肝脏中游离脂肪酸(FF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硫化氢(H_2S)的含量。结果观察组小鼠肝脏MPST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调,FFA、TG、TC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小鼠肝脏内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且出现肝细胞炎性表现;观察组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弥漫性减轻,炎性肝细胞减少。观察组小鼠肝脏SREBP-1、FAS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调,CSE的mRNA表达水平及肝组织H_2S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_2S在MPST对脂肪肝的调节过程中起主要介导作用,且与SREBP-1相关通路抑制有关。

关键词(KeyWords):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巯基丙酮酸转硫酶;脂肪变性;游离脂肪酸;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C33208)

作者(Authors): 阙扬铭;朱华丽;周雪峰;李兵兵;吴佳燕;刘海燕;

DOI: 10.14053/j.cnki.ppcr.20200601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