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梦;王红春;孙文利;刘瑞;薛洋;卢光泽;刘红星;王磊;
目的 分析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吉瑞替尼(Gilteritinib,GLT)血药浓度未达标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陆道培医院100例AML患者418例次GLT浓度(≥100 ng/ml为达标组,其余为未达标组)及相应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GLT浓度不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同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并分析影响因素与GLT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418例次GLT浓度中,285例次达到目标浓度(≥100 ng/ml),达标率为68.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升高、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升高、GLT给药剂量<120 mg、三唑类药物血药浓度偏低、伴血小板恢复不完全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with incomplete platelet recovery,CRp)为AML患者GLT浓度不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GLT浓度与LDH、中性粒细胞绝对值、GLT给药剂量、三唑类药物血药浓度、血液学效果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基于筛选出的影响因素绘制GLT血药浓度不达标列线图,经验证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区分度、一致性与临床实用性评价均具有较好的效果。结论 ALT水平升高、LDH水平升高、GLT给药剂量<120 mg、三唑类药物血药浓度偏低、CRp是AML患者GLT血药浓度不达标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列线图风险模型能有效预测AML患者GLT血药浓度不达标风险程度,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2025年08期 v.28 561-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于小杰;魏颖;于鸿敏;王莉;宋萍萍;王娜;
目的 从多维度对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13种吸入制剂进行综合评价,为医疗机构药物遴选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指南制定的百分制评估体系为基础,查阅药品说明书,检索维普、中国知网、万方、PubMed、UpToDate等数据库中的诊疗指南、文献等,从安全性、有效性、创新性、经济性、其他属性、附加项6个维度和24个二级指标对河北省药品和医用耗材招采管理系统挂网的13种吸入制剂进行量化赋值,依据评分结果划分推荐级别。结果 量化评分结果依次为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78.7分,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74分,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73.5分,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72.8分,为强推荐(≥70分);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64.7分,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62.5分,格隆溴铵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62.1分,为弱推荐(≥60分,<70分);乌美溴铵维兰特罗吸入粉雾剂58分,茚达特罗莫米松吸入粉雾剂57.2分,茚达特罗格隆溴铵吸入粉雾剂56.2分,倍氯米松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55.8分,噻托溴铵吸入喷雾剂54.8分,马来酸茚达特罗吸入粉雾剂52.2分,为不推荐(<60分)。结论 医疗机构可参考本研究的量化评分结果快速遴选吸入制剂品种。
2025年08期 v.28 567-5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贺兰芝;周鹏翔;秦永洁;周欣;罗海坤;周甘平;
目的 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分析艾加莫德α和依库珠单抗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不良事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以艾加莫德α或依库珠单抗为主要怀疑对象,提取两药美国上市至2024年12月31日FAERS数据库中适应证为MG的相关不良事件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和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R)进行信号挖掘,并采用韦伯分布检验分析发生时间。结果 艾加莫德α和依库珠单抗不良事件分别有14 590、12 979份,分别涉及3 362、5 048例患者。按报告例数排序,艾加莫德α前5位不良事件为呼吸困难、尿路感染、肺炎、背痛和窒息;依库珠单抗为关节痛、肌痛、颈痛、口咽痛和脱发。按信号强度排序,艾加莫德α前5位为窒息、眼睑痉挛、Graves病、前列腺炎和糖尿病足;依库珠单抗为抗体检测异常、肌肉骨骼疼痛、嗳气、血乳酸脱氢酶升高和恐惧。韦伯分布检验显示,艾加莫德α和依库珠单抗不良事件中位发生时间分别为102(27.00,260.25) d和71(14.00,257.25) d,多集中于用药早期。结论 根据系统器官分类(SOC),两药涉及的SOC存在较多重叠,艾加莫德α更多涉及心脏器官疾病,而依库珠单抗则较多涉及精神病类不良事件。除已知不良反应外,本研究还发现新的不良事件信号,建议临床用药过程中强化动态观察,重点关注治疗初期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2025年08期 v.28 574-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8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敬怀志;安娜;
目的 建立维立西呱的药物利用评价(Drug use evaluation,DUE)标准,促进该药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以维立西呱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指南、专家共识等文献,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DUE标准,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绵阳市中心医院2024年1—6月使用该药的住院患者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应用建立的维立西呱DUE标准评价了91份病历,50份合理,11份基本合理,30份不合理,合理率为67.03%。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适应证、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不适宜,同时发现5例不良反应(低血压4例,贫血1例),发生率为5.49%。结论 建立的DUE标准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可进一步优化临床应用中的相关问题,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2025年08期 v.28 580-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张新颖;
目的 评估泰它西普在原发性IgA肾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经活检确诊且接受泰它西普联合治疗的8例原发性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蛋白(Alb)、24 h尿蛋白定量(24hUP)、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肌酐(Scr)等指标的变化。观察经泰它西普联合治疗后,患者的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8例患者治疗前24hUP为(3.58±1.86)g/d,治疗后为(1.00±1.06)g/d;治疗前Alb为(33.13±4.19)g/L,治疗后为(44.90±2.35)g/L。治疗前后24hUP及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Scr为(86.58±22.70)μmol/L,治疗后为(92.38±32.57 )μmol/L;治疗前eGFR为(87.59±23.89)ml/(min·1.73 m~2),治疗后为(83.47±28.16)ml/(min·1.73 m~2),治疗前后Scr及e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1例上呼吸道感染,2例注射部位瘙痒,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经泰它西普联合治疗后,原发性IgA肾病患者24hUP显著下降,且Scr及eGFR保持稳定状态。泰它西普治疗原发性IgA肾病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025年08期 v.28 584-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雷;何孝银;陈开通;何涛;
目的 对比国产阿托伐他汀和原研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盱眙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高脂血症患者的数据,共计518例。根据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的生产厂家分为国产组(n=263)和原研组(n=255),以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有效性指标,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肌酸激酶(CK)为安全性指标,进行组间用药前后比较。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国产组和原研组患者TC、TG、LDL-C、HDL-C、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国产组和原研组患者C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国产组患者的CK水平高于原研组(P<0.05)。治疗12周后,国产组和原研组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1%vs. 9.8%,P=0.135)。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药物发生ADR的风险相当(P=0.347),但男性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高于女性(P=0.03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各因素对ADR的发生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两组发生ADR的风险相当。结论 与原研阿托伐他汀相比,国产阿托伐他汀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相当。
2025年08期 v.28 58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张竞佳;张永胜;欧阳珊;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新生儿人型支原体脑膜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莫西沙星治疗新生儿人型支原体脑膜炎的病例,并系统回顾关于莫西沙星用于新生儿人型支原体脑膜炎的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应用现状与安全性。结果 临床药师结合相关文献,通过对莫西沙星用于新生儿人型支原体脑膜炎的风险和获益进行评估,参与抗感染方案的调整与治疗过程的药学监护,患儿最终好转出院。结论 在充分评估风险获益后,莫西沙星可作为治疗危及生命或难治性新生儿人型支原体脑膜炎的有效选择。
2025年08期 v.28 593-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王玮;李梦莹;王云;
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联合地佐辛用于剖宫产术中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8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产妇分为艾司氯胺酮联合地佐辛组(esket+dez组,n=50)和地佐辛组(dez组,n=48)。esket+dez组:静脉缓慢注射艾司氯胺酮0.4 mg/kg联合地佐辛0.07 mg/kg;dez组:静脉缓慢注射地佐辛0.07 mg/kg。两组产妇均在胎儿娩出后给予瑞马唑仑0.07 mg/kg辅助镇静。观察两组入室时(T_0)、麻醉平面固定切皮前(T_1)、胎儿娩出时(T_2)、腹腔探查时(T_3)、关腹即刻(T_4)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血氧饱和度(SpO_2);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ores,RSS)、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情况;术中牵拉反应以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产妇T_0、T_1、T_2时刻SBP、DBP、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3和T_4时刻,esket+dez组SBP、DBP、MAP、HR均高于de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T_0、T_1、T_2、T_3、T_4时刻S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ez组比较,T_3和T_4时刻,esket+dez组RSS评分均升高,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ket+dez组产妇牵拉反应发生率低于de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和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联合地佐辛对剖宫产术中镇静和镇痛以及预防术中牵拉反应效果良好,无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可维持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产妇术中舒适度。
2025年08期 v.28 597-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孙健;荆雷;吴丹丹;许世伟;
目的 分析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TZP)诱发低钾血症的发生情况,挖掘预测低钾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以降低低钾血症的发生率,为临床安全使用TZP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24年1—12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科接受TZP治疗的成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信息、主要基础疾病、实验室检查、TZP信息及合并用药等,筛选出TZP相关低钾血症患者,对其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是否发生TZP相关低钾血症,将患者分为低钾血症组和非低钾血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ZP相关低钾血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294例患者纳入分析,89例(30.3%)患者出现低钾血症,其中男性47例(52.8%),女性42例(47.2%);按照血清钾水平分级,82.0%为轻度低钾血症,16.9%为中度低钾血症,1.1%为重度低钾血症。两组患者性别、基线血清钾及基线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上述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性别、基线血清钾及基线血小板计数与低钾血症显著相关,女性患者发生低钾血症的风险低于男性(OR=0.537,95%CI:0.318~0.906,P=0.020),基线血清钾水平越高,TZP相关低钾血症发生的风险越低(OR=0.442,95%CI:0.212~0.920,P=0.029)。基线血小板计数越高,TZP相关低钾血症发生的风险越低(OR=0.996,95%CI:0.994~0.999,P=0.004)。结论 TZP会诱发低钾血症,建议对高风险人群(如男性、基线血清钾或基线血小板计数较低者)加强血清钾监测。
2025年08期 v.28 602-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周进宝;高文芳;陈顺琼;吴飞艳;邓琴;刘晓翠;崔朴梅;
目的 探讨米根霉感染导致毛霉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 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收治的1例米根霉感染致侵袭性肺毛霉病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患者,女性,50岁,诊断为侵袭性肺真菌病(毛霉感染),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泊沙康唑注射剂,外加支气管镜下注射两性霉素B肺泡灌洗及雾化吸入治疗,病情好转后口服艾沙康唑单药治疗。同时检索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出院后口服艾沙康唑6个月,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停药3个月后随访,患者状况良好。检索符合条件的中文文献8篇、英文文献44篇,共纳入73例米根霉感染患者。结合本例,74例患者中基础疾病主要为糖尿病(52例,70.3%),最常见的侵犯部位为鼻-眶-脑(52例),其次为肺(12例)、皮肤(9例)及消化道(1例)。74例患者中,48例经治疗后好转,26例死亡。其中,22例患者经单纯抗真菌药物治疗后,10例存活;45例患者采用药物联合手术治疗,32例存活;6例患者采用药物联合肺泡灌洗,6例存活;1例未行任何治疗后死亡。结论 米根霉感染所致毛霉病在鼻-眶-脑感染患者中最常见,其次为肺型。未控制的糖尿病是发生米根霉感染的最主要危险因素,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并及时行全身抗真菌联合手术清创或局部治疗。
2025年08期 v.28 606-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