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艳丽;章激;曹军华;吴倩;张玉洁;
目的观察华蟾素体内外对人胆囊癌QBC939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常规培养细胞,24 h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华蟾素组6个剂量组,分别于3个时相采用MTT法检测华蟾素对人胆囊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建立QBC939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5-Fu阳性对照组及华蟾素3个剂量组,每日腹腔注射给药,观察荷瘤裸鼠的一般活动状况及进食量;12 d后处死裸鼠,剥瘤称重并计算抑瘤率;取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TNF-α和sVCAM-1含量。结果华蟾素6个剂量组对QBC939细胞的增殖均具有抑制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随着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抑制率也增加;华蟾素腹腔注射给药可改善荷瘤裸鼠的一般活动状况,增加进食量;抑制荷瘤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高血清TNF-α水平,降低IL-6和sVCAM-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华蟾素体内外均可抑制胆囊癌QBC939细胞的生长,其体内抑瘤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裸鼠血清TNF-α细胞因子水平,下调IL-6和sVCAM-1水平有关。
2014年09期 v.17 1087-1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2 ] - 杨蕾;闫红;董国凤;何莉;
目的研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对蟾蜍灵(Bufalin)抑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初步探讨MAPK在蟾蜍灵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方法WST-1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结果蟾蜍灵作用Jurkat细胞48 h,抑制细胞增殖50%的药物浓度(IC50)为44 nmol/L;5 nmol/L及以上蟾蜍灵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Jurkat细胞增殖;20 nmol/L蟾蜍灵分别联合PD98059、SP600125,可显著增加对Jurkat细胞增殖的抑制,促进细胞凋亡;20 nmol/L蟾蜍灵联合SB203580作用于Jurkat细胞,可显著减少对Jurkat细胞增殖的抑制但对其凋亡无显著影响。结论 MAPK信号通路与蟾蜍灵抑制急性淋巴白血病Jurkat细胞增殖及诱导凋亡有相关性,表现为ERK和JNK促进增殖、抑制细胞凋亡;p38MAPK抑制增殖,但对凋亡无明显影响。
2014年09期 v.17 1092-1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1 ] - 张阔;陈燕;
目的探讨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对耐顺铂人卵巢腺癌细胞株SKOV3/DDP的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以及与顺铂合用的效果。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DDP以及联合用药对人卵巢癌耐顺铂细胞株SKOV3/DDP的增殖抑制情况,采用双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甲磺酸伊马替尼对SKOV3/DDP的诱导凋亡作用。结果 MTT法检测出不同药物浓度的甲磺酸伊马替尼作用于SKOV3/DDP细胞呈现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甲磺酸伊马替尼与不同浓度顺铂联合用药对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38.63%、51.55%、66.54%,明显高于DDP单用药组的8.30%、16.68%、30.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药合用后的IC50为9.57,是单用顺铂组的4.13倍。甲磺酸伊马替尼与顺铂合用后,早期凋亡率由1.25%增加到12.31%(P<0.05)。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抑制卵巢癌耐DDP细胞株SKOV3/DDP的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并显著增强其对DDP的敏感性。
2014年09期 v.17 1096-10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2 ] - 燕玮;何晓薇;杨威;
目的观察培门冬酶治疗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分析3例治疗案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病情较重的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用培门冬酶治疗后疾病缓解,不良反应较轻。结论应用培门冬酶治疗T细胞淋巴瘤值得进一步探讨及推广。
2014年09期 v.17 1100-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6 ] - 周锦;刘洋;孙莹杰;陈克研;张铁铮;吴晓宁;金强;
目的对比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高龄患者ERCP诊疗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舒适性。方法 80例择期行ERCP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组(D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R组),每组40例。负荷量阶段:D组患者10 min内静脉输注Dex 0.50μg/kg;R组患者10min内静脉输注同等容积生理盐水。麻醉诱导阶段:两组均以芬太尼0.5μg/kg、丙泊酚0.5~1.0 mg/kg推注行诱导。麻醉维持阶段:D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后按丙泊酚2~5 mg/(kg·h)和右美托咪定0.05~0.1μg/(kg·min)的速率输注至术毕;R组泵注丙泊酚2~5 mg/(kg·h)和瑞芬太尼0.025~0.05μg/(kg·min),两组同时泵注至术毕。观察记录患者入室时(T1)、负荷量后(T2)、诱导后(T3)、进镜后(T4)、套石(T5)、退镜(T6)、患者清醒(T7)、患者离室时(T8)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呼末二氧化碳、脉搏血氧饱和度、BIS值,患者苏醒时间、患者离室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R组术后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D组(P<0.05),术中丙泊酚维持用量高于D组(P<0.05)。与T1比较,两组患者T3~T6各时点的平均动脉压均有所下降(P<0.05),D组的平均动脉压在T3~T6时点均明显低于R组(P<0.05)。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在诱导后各时点与诱导前比较均有所下降,其中T3~T6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呼吸频率在T4~T6时点明显高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ETCO2与诱导前比较均有所增加,其中T3~T6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ETCO2在T4~T6时点明显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IS值在T3~T6时点均明显下降(P<0.05)。术中D组有2例出现体动,R组为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有2例出现咯逆,R组有3例;D组有1例、R组有3例术中需要血管活性药维持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知晓、反流误吸,亦无术后恶心呕吐。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能满足高龄患者ERCP的要求;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比,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更能减少呼吸抑制的发生,可能更适合术前伴随呼吸功能减退或抑制的高龄患者行ERCP。
2014年09期 v.17 1103-1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3 ] - 吴洁;马艳辉;张瑛;范隆;王天龙;
目的观察FloTrac/Vigileo监测下静脉快速输注甘露醇对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30例。麻醉前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接FloTrac/Vigileo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心指数(CI)、每博量指数(SVI)、平均动脉压(MAP)和每搏量变异度(SVV)的变化。所有患者均于钻颅骨时给予20%甘露醇250 mL,15 min内输注完毕。记录输注甘露醇前5 min(T0)及甘露醇输注完毕10(T1)、15(T2)、20(T3)、25(T4)、30(T5)、35(T6)、40(T7)、45(T8)、50(T9)、55(T10)和60 min(T11)时CI、SVI、SVV、MAP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与T0比较,T1~T10时点CI值增加(P<0.05),T11时点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T1~T10时点SVI升高(P<0.05),T11时点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各时点SVV、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醇静脉快速输注后CI和SVI明显增加,在输注后60 min回到输注前水平,而不影响SVV预测液体反应的能力。
2014年09期 v.17 1109-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0 ] - 胡增春;马辉;范青;尹剑;魏明海;
目的评价神经节苷脂对需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和大医搜索,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3年10月。收集神经节苷脂联合手术治疗脑出血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研究(657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神经节苷脂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水肿面积低于对照组,ADL评分、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结论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神经节苷脂能促进手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日常生活能力。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级别比较低、数量较少,尚需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2014年09期 v.17 1113-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7 ] - 郭丹丹;章以杰;刘志成;常国江;林俊;田苗苗;宋晓丽;王彬;
目的评价硫化氢(H2S)对老龄急性脑梗死大鼠海马神经元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老龄SD大鼠96只,体重450~5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模型组(O组)、生理盐水+模型组(S组)、H2S组+模型组(H组),每组24只。采用线栓法致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致急性脑梗死模型。H组于制作模型前25 min给予大鼠腹腔注射H2S外源性供体NaHS(14μmol/kg);S组于制作模型前25 min给予大鼠腹腔注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不行任何处理。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记录大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径;采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法分别测定大鼠海马AMPK mRNA和AMPK、p-AMPK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计数GFAP阳性细胞总个数。结果与C组比较,O组、S组、H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径延长,海马AMPK mRNA、AMPK、p-AMPK表达上调,GFAP表达细胞数量增多(P<0.05);与O组、S组比较,H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径缩短,海马AMPK mRNA、AMPK、p-AMPK表达下调,GFAP表达细胞数量减少(P<0.05)。结论 H2S可改善老龄急性脑梗死大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海马神经元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和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有关。
2014年09期 v.17 1118-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9 ] - 钱李冕;蒋丽丹;
目的探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蛋白水解物,观察两组NIHSS评分、BI评分、血液流变学参数及临床疗效,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血脂水平及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NIHSS评分、BI评分及血液流变学参数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8%(24/29),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6.7%(18/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血脂水平及FMD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蛋白水解物能显著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血液流变学参数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014年09期 v.17 1123-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66 ] - 陶云海;施剑飞;江长旺;申变红;朱春燕;
目的分析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利培酮组20例,喹硫平组20例,奥氮平组20例,阿立哌唑组20例,齐拉西酮组20例。所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1、2、3周均采用运动平板试验进行评估,治疗后的第1、2、3周分别进行B超、肝肾功能、血常规、血脂、血糖、水电解质、血清催乳素检查,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喹硫平、奥氮平组患者体重增加及血糖升高例数多于其他组,喹硫平组患者心动过速例数多于其他组,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奥氮平组过度镇静例数多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55%)、喹硫平组(65%)、奥氮平组(8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阿立哌唑组(30%)和齐拉西酮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患者用药3周后,运动平板试验阳性数、自我疲劳等级较用药前显著增高,达亚极量心率所需时间较用药前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组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五组引起各种心血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功能改变,齐拉西酮引起的QTc间期延长较突出,喹硫平可引发室上性心动过速、体位性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引起不良反应较多,临床上应加以注意。
2014年09期 v.17 1127-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41 ] - 郭晶;张民伟;陈菁;宁耀贵;
目的回顾性分析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微生物学清除率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9月至2013年5月,26例确诊为MDRAB感染的患者。使用替加环素治疗,替加环素首剂100 mg,随后每12 h 50 mg静脉滴注,疗程≥5 d,收集其临床及微生物学相关资料。结果26例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应用替加环素治疗后17例(17/26,65.4%)临床治疗有效,22例(22/26,84.6%)微生物清除。14 d死亡率15.4%。4例(15.4%)因临床和细菌学反应差而在2周内死亡。其中血流感染9例中微生物学清除8例,临床治疗有效5例;肺部感染16例中微生物清除13例,临床治疗有效11例;1例血流感染合并肺部感染微生物和临床反应均成功。结论替加环素治疗MDRAB感染具有良好疗效。
2014年09期 v.17 1131-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48 ] - 张威;朱弘霞;
目的评价夫西地酸钠与万古霉素治疗ICU病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入住我院ICU病房的MRSA感染病例6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4例,给予万古霉素1 g,静脉滴注,2次/d;实验组27例,给予夫西地酸钠0.5 g,静脉滴注,3次/d;两组药溶媒均为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每次给药时间均>60 min,疗程均为5~20 d,具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临床反应而定。比较两组抗菌药物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安全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性、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1.48%、70.37%、11.11%和85.29%、79.41%、17.6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夫西地酸钠治疗MRSA感染临床疗效与细菌清除率与万古霉素相当,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因此可用于替代万古霉素用于ICU病房MRSA感染的治疗。
2014年09期 v.17 1136-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3 ] - 陈世瞻;宋珺;邓振农;
目的探讨抗雄激素联合双侧睾丸切除术在治疗晚期失去根治手术机会前列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失去根治手术机会的前列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使用抗雄激素联合双侧睾丸切除术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去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4项得分分别为78.79±5.49、75.40±5.37、78.41±6.50、71.19±5.43,对照组分别为71.19±5.32、75.40±5.37、71.10±8.54、65.09±5.48,观察组上述4项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恶心、呕吐和疲倦得分分别为51.11±4.32、43.21±7.70、42.11±8.23、58.40±12.12,对照组分别为67.60±10.13、54.30±7.60、50.48±9.21、68.54±3.89,观察组上述4项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人均报告不良反应次数(3.21±1.13)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9±2.98)次(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为76.50±11.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29±12.18(P<0.05)。结论抗雄激素联合双侧睾丸切除术可以有效提高晚期前列腺癌患者的各项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降低患者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2014年09期 v.17 1140-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0 ] - 司君增;魏丽萍;吴孟海;亓勤德;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服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照组单独应用盐酸多奈哌齐。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各进行1次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及P300检测,并检测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MMSE的评分显著提高,而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P300波幅均上升,潜伏期均有所缩短,但观察组变化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单用盐酸多奈哌齐相比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部活动状态以及患者认知能力,且安全性良好。
2014年09期 v.17 114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49 ] - 许梦丹;张晓晔;林佳;
目的研究合并抑郁的肺癌化疗患者应用抗抑郁药物干预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分别将经我院心理科医师协助诊断为抑郁的肺癌化疗患者90例随机分成4组:度洛西汀组(22例)、米氮平组(23例)、两药联合组(23例)及对照组(22例),均进行化疗4周期,3周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化疗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肺癌化疗患者抑郁患病率46.4%,米氮平组、度洛西汀组及两药联用组患者随治疗时间推移抑郁评分均有所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药联用组抑郁评分均小于同期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化疗患者抑郁患病率高,度洛西汀及米氮平均有缓解肺癌患者上述情绪的作用,且两药合用效果更显著。
2014年09期 v.17 1147-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7 ] - 温思炯;
目的探讨温胆汤加味联合帕罗西汀对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2013年门诊就诊的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12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3例,治疗组62例。对照组:帕罗西汀(20 mg/d)+思诺思(10 mg/d);治疗组:帕罗西汀(20 mg/d)+温胆汤加味治疗(1剂/d),两组均给药4周。疗程前后分别采用PSQI量表(睡眠匹茨堡量表)、HAMA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HAMD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7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9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HAMA、HAMD及PSQI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后治疗组HAMA、HAMD、PSQI总评分分别为(5.43±2.34)分、(5.05±3.14)分、(6.22±2.01)分,对照组分别为(6.58±3.12)分、(6.21±3.05)分、(7.45±2.31)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胆汤加味联合帕罗西汀对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以缓解患者的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2014年09期 v.17 1151-1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1 ] - 顾静;葛丽娜;黄婷婷;
目的探讨密闭式灌肠管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可疑妇科恶性肿瘤并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密闭式灌肠管组(试验组)和0.2%软皂溶液灌肠组(对照组),比较两种灌肠剂全程灌肠所需时间,患者用药后耐受性和依从性,灌肠液外溢情况,患者肠道清洁程度,术中肠管积便、积气充盈情况,术后便秘、肠胀气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全程灌肠所需时间显著缩短(P<0.01);耐受性显著提高,灌肠液外溢情况明显改善(P<0.01);肠道清洁程度提高,术中肠管积便和积气充盈情况减少,术后便秘和肠胀气情况明显缓解(P<0.05或P<0.01)。结论采用密闭式灌肠管为患者行术前肠道准备,方法简便、不良反应少,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2014年09期 v.17 1154-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7 ] - 季晓军;王伟军;
目的探讨乳果糖对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炎症因子及肠道通透性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利尿、常规保肝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乳果糖口服液10 g,2~3次/d,并根据大便情况适当调整乳果糖剂量。1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炎症因子、肠道通透性水平和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ALT、AST和T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IL-6、IL-8和TNF-α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程度显著高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内毒素、D-乳酸和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治疗过程中有13例发生SBP,其中治疗组3例(7.5%),对照组10例(25.0%),治疗组SBP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50,P<0.05)。结论乳果糖能促进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恢复,降低肠道通透性和炎症因子的水平,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从而减少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率。
2014年09期 v.17 1158-1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57 ] - 卢转飞;徐雪明;陈明聪;何桂芬;
目的探讨爱必妥联合CDDP化疗方案治疗恶性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恶性原发性肝癌患者68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予以静滴爱必妥,第1周初始剂量400 mg/m2,以后250 mg/m2,1次/周;联合CDDP化疗方案。对照组予以CDDP化疗方案。两组均治疗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肝功能,以及治疗后的总缓解率(RR)及临床受益率(CBR),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4、6、8周后的血清甲胎蛋白(AFP)。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61.76%)及临床受益率(85.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29%及61.76%(P<0.05),而治疗组治疗2、4、6、8周后的血清甲胎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治疗8周后,治疗组患者的肝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皮肤过敏症状及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结论相比于仅采用CDDP化疗方案来治疗恶性原发性肝癌,应用爱必妥联合CDDP化疗方案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中晚期患者的肝功能,提高治疗的总体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2014年09期 v.17 1162-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3 ]
- 边原;杨勇;陈鸣;李刚;龙恩武;
目的调查分析某院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为医疗机构合理使用药物提供参考。方法以《处方管理办法》、《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等为依据,抽取该院2013年1-9月门诊处方11 034张。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结果 11 034张处方中,应用抗菌药物处方1 391张,占12.60%。其中,抗菌药物联用处方120张,占应用抗菌药物处方的8.63%;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占应用抗菌药物处方的4.38%,基本抗菌药物使用频次占抗菌药物使用频次的49.48%,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9.71%。结论含抗菌药物处方的使用情况基本达标,但仍需通过相关管理决策,继续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2014年09期 v.17 1206-1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1 ] - 蔡婷婷;单荣芳;赵娜萍;康新;孙叶;唐世新;侯静;张黎;
目的通过收集药物临床试验项目结题质控中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从而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院2012年结题项目质量控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结果审核的项目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依次有:试验记录不规范(占75.00%),如填写和更改病例报告表(CRF)、临床试验相关记录不规范(占54.16%);不良事件(AE)记录不完整(占9.80%)、严重不良事件(SAE)记录不完整(占2.44%);试验用药品管理不规范(占2.44%),如试验用药品的使用、回收或销毁记录不完整;实验室检查不完整(占6.25%)等。结论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研究者培训不合格、未能严格遵循试验方案及相关法规、对部分试验环节不够重视等,因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使临床试验的实施更加规范,有助于提高药物临床试验的水平。
2014年09期 v.17 1210-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9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51 ] - 高晨;黄佳;
目的通过对北京、上海、杭州、成都4座城市72家医院儿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使用数据的分析,阐明不同地区儿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应用现状。方法对2012年北京等4座城市72家医院儿科用药进行抽样统计和分析。结果北京等4座城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儿科门诊使用率差别较大(2.57%~13.20%),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品种数为3~7种,使用量较大的品种为布地奈德混悬液和地塞米松注射液,无论全身用药还是吸入用药,均大量用于呼吸系统感染,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结论糖皮质激素儿科临床应用需进一步规范,减少无指征用药情况,重视儿科门诊处方审查审核有利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儿科门诊的合理应用。
2014年09期 v.17 1214-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6 ] - 王海莲;闫素英;刘扬;
目的以WHO规定的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美国NCCN癌痛治疗指南为依据,分析中国肿瘤患者使用镇痛药物的现状,为癌痛治疗药品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数据来自《医院处方分析合作项目》,2009-2012年全国9家肿瘤专科医院门诊处方使用镇痛药物数据,每家医院每年随机抽取40 d,门诊处方项目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诊断和用药金额;用Foxpro 8.0数据库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镇痛药的患者占全部肿瘤患者人数的7%,镇痛药金额占全部肿瘤患者用药总金额的1.9%。无论从用药金额还是使用人数来看,患者镇痛均以口服、外用给药途径为主。用药人数排前20位的镇痛药中,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占32%,位居首位,其次为吗啡片、芬太尼贴和羟考酮片,分别占10.3%、9.1%和7.9%,另外,哌替啶占0.9%。用药金额排前20位镇痛药中,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最多,其次为芬太尼贴、羟考酮片和吗啡片。用药类型主要以阿片类为主,占镇痛药金额的60.2%,其次为阿片与非甾体抗炎药的复方制剂(占32%),非甾体类抗炎药占4.5%,非阿片类中枢镇痛药占2.8%,其他0.5%。患者使用的复方制剂中,对乙酰氨基酚用量超过NCCN指南所规定4 g/d的人数占使用镇痛药人数的0.1%。结论中国癌痛治疗基本遵从WHO推行的三阶梯用药原则,但是仍远未达到NCCN指南的目标,癌痛治疗有待进一步规范。
2014年09期 v.17 1219-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60 ]